第三节 联之声韵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为文然,为诗为联亦然。是联之声韵,即字句之声韵。字句之声韵,前节已详言之矣。此更联之声韵,不其琐屑重赘乎?不知所谓字句之声韵,乃一字之淸浊高低,与一句之抑扬顿挫者也。若联之声韵,则为全联各句间相连属之抑扬抗坠法,其音节又自不同。
兹就两句之联,及多句之联分述之。
凡两句为一联,则全联共四句。其最普通者,除每句四字,共为八字一联之联语,为余平生所憎厌,置之不论不列者外,(因其音节既无抑扬顿挫,词句又复易于造作,不足以见匠心。其佳者自当别论。)大抵为九字十字十一字或十二字十三字十四字以至十四字以上者为一联。其出联上句之末一字,类皆平声,下句末一字,类皆仄声;对联上句末一字必为仄声,下句末一字必为平声。
则以平声之音韵,悠扬而曼衍,用于出联首句之末端,令人读之。对于下句,则有口未吟而气已吞之势,且下句末字为一联之尽处。意止于是,音亦止于是。其气势宜有屹如山立,故当以高亢而急促或哀远而木实之仄韵字,以收蓄上句直吞之气势,以壮其阔涛回澜。而上句末端字平韵之气势,乃并有推助之美也。
若至对之一联,必须缘出联之词句,蝉联讽诵。上句末一字之音波,亦自宜缘出联尽处之音波,同一气势,以益壮其涛澜,而为下句作一泻千里之准备。此即沈归愚所谓以声为用,而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者也。
故对联上下两句末一字之音韵,必一为仄,一为平也。此其抑扬顿挫,相须为用,相助为美,学者不可不知。
自两句以上延展至四句为一联者,其出联各句末一字之音韵,除最后一句,依上文所述为一联之尽处,宜有屹立如山之势,确定其为仄韵外,本以仄平平仄之形式为原则。如本人民十四年挽故友廖子卿一联,其每联皆为四句,全联共八句,其构成音节,即采此仄平平仄之方式也。联云:
楼中月冷,掌上星孤,剧伤撒手人寰,三月桃花应有泪;
学海渊源,名山绝业,博得呕心古锦,一家词赋最怜君。
然近人亦多有用平平平仄之方式者,此类原属变例,第习用既久,遂成通则。如胜淸殿撰李篁仙密相国李文忠之太夫人联,其出联音节,即采此方式,雅有气盛言宜之概。联云:
福算晋八旬,任多子多孙,齐捧出王母蟠桃,麻姑仙草;
寿筵开二月,看难兄难弟,正发到尚书红杏,宰相梅花。
若有三句构为一联,其出联音节则直以平平仄之式为宜矣。此其各式音节之妙用,与上文所述两句构为一联之音节,固一而二、二而一也。故其对之一联,自以出联之音节为准,必仄对平,平对仄,以收相需相助之美也。
至四语以上多至六七语或八九十语以上构为一联者,其出联尽处之字音,依前所述之理,决定为仄声外,其余各语之末一字,则以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之式相生为宜。非如是,则无音节可言也。至其对之一联,亦自当以出联为准,仄对平、平对仄也。其例可参观本书下编所选各长联。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9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