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以焉哉”,人们常说到的古汉语虚词,就是现在对联作者也使用它们。作对联使用虚词,虽不是许多,但也属常见。一副联作里,多用虚词,有人称为虚词联,显得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味。本文谈一下对联用虚词的特点与意义。
对联用词语,无非两大类——实词、虚词。实词和虚词,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里的划分不尽一样,而且同时代不同语法学家分法也有不同。古代汉语讲实词,小概念是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更偏重于名词,大概念还包括了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这样一来,虚词范围也有大小之分。分歧最大的是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古代现代都列为虚词,这点是较统一的。目前看,现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更呈现多种多样,类数、类名几乎更不相同。现在,对联用实词多于用虚词,但不能说虚词不那么重要。从一定角度说,了解与掌握虚词用法,关乎联作的质量和品质。
王力先生书里说:“虚词又叫做‘助词’。在较早的时候还叫做‘虚字’和‘助字’”。虚词和实词相对的。实词是表达有实际意义概念的词,虚词是表达没有什么具体意义概念的词。这是定义性的区别。二者较明显的区别在于:(1)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处所、时间等等意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2)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3)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有的总前置,有的总后置。(4)实词是开放类,难以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其成员的大类;虚词是封闭类,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王力先生通过对古典诗歌研究,认为古人一般把词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和代词9类。在现代汉语中,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11类,有人认为若以现代意义区分虚实的话,前6类为实,后5类为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各自对实词、虚词类别分法多有差异,几乎不同的语言学家都有自己的分法。差异点最大的是介乎实虚之间的副词,以致现在不同教科书里副词有不同的归类。还有个多义现象,即一词多类,一个虚词可以分属不同词类。出现跨类情形,一般分兼属兼类、同音同形、活用借用。
为帮助理解和记忆,我编了三言顺口溜,来说明汉语虚词的特点以及作用与意义:
名曰虚,对应实。分几类,意见歧。
有兼词,多种义。封闭类,数可计。
语法功,可构词。粘附性,不成句。
话里无,念书遇。起作用,有意义。
转意思,结关系。勾合剂,好联系。
帮抒发,助造句。表神态,添理趣。
顺音节,调节律。通气韵,梳脉息。
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指出:“汉语的虚词数量不多,大约在1000以内,但是使用的频率却很高,它的意义比较抽象,不易琢磨,用法又比较复杂,使用时容易出错,所以掌握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下面就结合联例展开谈一下虚词在对联里的应用,侧重说明虚词的作用与意义。下面,举对联作品例子,说明虚词在文法、语意、语感、声气等方面的作用。
1.文法关系
谚语联
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
此为谚语联。谚语联是格言联之一种,大底言世态人情,处世之道,耳闻目见的经验之谈。上联言有关择交,系古来常语。下联为律己语,化俗谚。上下均有句中对。全联用四言句,句句用虚词联结实字,道理简约明确,有如一篇处世箴铭。
文法,也叫“语法”。它是一种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文法可以分为词法(主要指词类)和句法(主要指词组、句子的构成和句子成分与类型)两个部分。联中用了排比、复字、化用、句中对等修辞、对仗手法,既有词法关系,也有句法关系。
2.加强句子语气
王湘绮讽刺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虚词的巧妙使用不仅构成音节的变化,还饱含着自然的语气。虚词从情态、神采等方面贯穿行文,能够更明确地传达神情气韵。该联嵌“民国总统”,“不是东西”,也、之复用,十分恰当,全联工整妥帖。使用嵌字(拆嵌)、语气词(语尾助词)、双关、复字、自对等对法技巧,尤其是虚字居多,加之语气明显,显得分量颇重。
3.组织实词造句
孙中山赠黄兴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该联用虚字,转接有力,用意显豁。
汉语的词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主要凭靠词语组合时的排列顺序和虚词来表示,因此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它在语言里起一种组织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实词组织起来造成句子。
4.改变语句的结构关系和意思
传石达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虚字搭配实词,以须、而试。一字顿领起反诘语气。此联寓乐观豪迈意气,气势凛然,常被做理发店联。
虚词虽然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是它能帮助实词造句,他虽然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但是却能帮助实词表情达意,有了虚词就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富于变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丰富、精确。
(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9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