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参加中华楹联同题征联活动后,有一种感觉就是:出题形式、题目每有变化,极显灵活新鲜。近期推出用“四言、七言”(中华楹联骨干群)和“五言、八言”(大河群)写短联。这是“形式要求”的创作,重在对“短联”的练习,提升概括表达的能力。要写什么题材呢?一时无从下手,因为“形式要求”的往往可创作的对象很多,只要符合形式要求就好。正是这个原因,我突然想起,如果来一种形式:同题征联各写长、短一副的,如何?这样能同时展示长、短联的风貌和魅力,也能显示作者驾驭长、短联的能力。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练习法。
既是短联创作,当然得来个短联,又能将上面的“长短同题”形式结合在一起,于是想起近日主评的“同题上官仪”之事,我是写了一副长联。于是定下来用短联写“上官仪”。这样就有一长、一短联写“上官仪”的作品了。那么这一长、一短是如何创作的?又各有什么特点呢?不妨将作品摆出再谈谈创作心得吧!题上官仪长联:
历浮沉宦海,寺里逃生步仕途,凭擅诏书受宠,辅社稷二朝,却因得罪含冤死;
开婉媚诗风,唐初创体增才誉,每随侍宴赋吟,登文章四友,自是游韶下笔香。
题上官仪短联:
笔下游韶开一体;
阁中绣像辅双朝。
上次接到题上官仪长联创作通知后,因为对“上官仪”的了解不尽详细,于是读了几遍上官体的生平际遇、家族遭遇和其文学造诣。经一番思考定下来从“宦海、诗风”入手,因为上官仪是位政治家和开宗启派式的诗人。所以上下联首句用“总概式”说开,用“浮沉”和“婉媚”点明“际遇坎坷”和“诗体风格”。接着上联第二分句开始从一地点“寺里”转入写上官仪的“宦海生涯转变”及其“擅长”和“功绩”,最后笔锋一转写出悲惨之“含冤殒命”。而下联于第二分句植入上官仪生活的年代——唐初,是一种时空定位,更切题入味。用“增才誉”来反映“上官体”的影响,撷取“侍宴赋诗”入联,侧面表达上官仪受推崇、宠爱之程度,于第四分句推出“文章四友”更突出上官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充分铺陈后道出 “游韶”(上官仪之字)成功之因——下笔香。
整联以一“历”一“死”和一“开”一“香”为首尾,将诸多素材绾结入“历程和政绩”之中,最后推出一个结果。从“诗风”到“创体”到“影响”到“地位”,层层紧扣,加力造势,于高潮处推出“香”字,让人回味。
题上官仪短联创作,一开始也不知所措。因为人物联一般适宜长联,才可将众多材料收纳入其中。不过既然是主动创作(专用短联)就在人物的亮点处琢磨。还是想从文学成就(创上官体)和政绩(政辅二朝)定下框架。经多角度构思综合比较,最后以最能体现“文人特点”之“笔”为创作起点,用“笔下”与“游韶”组合,这样既可切定“上官仪”,又突出“文学元素”,上联基本定型:笔下游韶开一体,通过“笔”与“字”的组合能够指向“上官体”了。而下联却从后来的 “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时的史实着墨。唐中宗(李显)为上官仪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于史中裁得“阁中”(凌烟阁)和“绣像”并连在一起,最后用“辅双朝”(政绩)与上联“开一体”对应完成创作。
本人是联坛新手老人,或许上面所谈仅是一孔之见!不过纵观当今的长联创作,如要超脱,当在“谋篇布局”方面下功夫,因为“长、大”怎样取舍、怎么起结?侧重点在哪里?等等,须先作一番构思,然后定个基本轮廓。因为长联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条理性等特点。显然,复杂性是因为长字数较多,可容纳信息量大,只有多方面的创作素材,才能支撑长联。多样性更多指向句式长短的多样,表达手法的变化,以及其它方面的多样组合。条理性是关键,即便是再复杂、再多样,最后整联的表达不但要准确顺畅,且要思路清晰,此谓有条不紊也!如果整联错乱无序,必非佳联!因此,长联重在章法,成在变化,活而不乱,方为上品。
谈到短联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难!那是因为短联创作大多很难突破 “概括性、精确性、生动性”等方面的要求。因为是短联,廖廖之字数要表达同样一题材,当然需要非凡的概括力,否则,重点还未写出,已超短联字数规定了。精确性是指
精炼简约和确切不移,因为从大量
创作实践中可看到短联顾及到“概
括性”,却走向“通用性”,或是不切
题,或是偏了点。概括性与精确性
好像是一对矛盾,有时不好把握。
优秀的短联一定兼顾了这两方面。至于生动性是更高要求,它是创新、立异的综合表现,是使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因为短联创作很容易陷入“千人一面”的误区。总之,短联创作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个性,浓缩精华,力避撞车。
综上,同题长、短创作其各自的特点和短处都可以看出来。长联有可以任你充分发挥的空间,但驾驭不了,乱堆乱放,如盘散沙,何能成联,人家不知你要表达的意思呢!所以,长联创作一定要思路清晰,具有较强文字驾驭能力,须在“条理性”方面下功夫。短联如何写出亮点,写得生动有味,一定不能绕过“概括力、精确度、生动性”,因为提炼不出“要点特色”就成不了好短联。不过当“短联”和“长联”狭路相逢,同题写联时,那种不同特点、风味相碰撞、相冲击所产生的趣味,更激发出挑战的动力!朋友那就假设来一次“长、短同题×××”吧!请你思考该怎么动手,也许到时我这篇小文能为你提供点什么?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9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