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联的“适切”
王国仲山东威海
对联讲究“切”。切,读到多种切法的介绍,如雅切、工切、隐切等。还有另一种“切”,例切题、切情、切景等,是切的指向分类。近来读到的一种切,叫“适切”也挺有意思。想来它有两种解释吧,其一做并列词解释,“适”和“切”可互注,义等同;其二偏正关系,“适”修饰限定“切”,解作“合适的切”。在对联的意义上,我看重的是后一种。切,应有个限度,过犹不及,不切也不合适,那恰切的应该选“适切”。
这里的“切”,读qie(去声)。字典做合、符合、贴近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悟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介。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这段话用在对“切”的解释上,形象而准确。转到对联上,归纳提炼一下对联讲到的“切”的要求:第一,对联创作首要一条就是目的明确,即用于何人何事,由此作品才切合题用对象、题用场景;第二,要有针对性,进而做到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第三,要情词贴切,就是恰到好处;第四,作为评价对联的标准之一,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较宽泛的说“切”,都有一定道理。那么“适切”是怎么定义的呢?陆家冀在他编著的《对联新语》中说:“对联制作,以切人、切时、切地为尚,一经移易不能用矣,是谓适切。”
余德泉先生在其所著的《对联通》中引用清人邹弢《三借庐笔谈·楹联》中说过一段话:“楹联不难于巧织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复又引用,不管写什么对联,“总须精神团结,不即不离,以清丽之思,运清灵之笔,措词用典,食古而化,方称妙手”。余先生接着强调,若将这段话视为在艺术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并据此努力提高创作境界,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看来,在“切”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有辩证方法的。且举一个联作例子,略作说明: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
这是清代满人大员鄂尔泰咏菜圃联。“格言联风味。全联纯用日常口语,亲切有味”。上联说,躬自耕作,从辛苦得来,方能深知其味;下联说,忧苍生面有菜色,语句诚恳。贴切题旨,通过因果转折等手法,说理喻义,贵在超脱与生发,见襟怀。取材平常,对仗也显略宽,但结联求取辩证意深,因此成佳作。
再举一例: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据说左宗棠很赏识,了解作者是一候补知县,一介寒士,即召见并斡旋使其得授实职,“春风得意”与爆竹声俱来。此春联“切”而“适”,使用反对兼有流水对意,巧用季、节物语,发怨念转而求运转,联意富有弹性,切己切春,辩证意蕴含其内。
2022年4月11日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8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