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
第一讲已介绍了“平仄”的概念,并且介绍了“平仄相谐”要素的基本规则:对联联脚字应该上仄下平。本讲再介绍对联声律的另外两个重要规则:句脚平仄规则和句中平仄规则。
1、句脚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在多分句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句脚平仄应相反。单边句脚的平仄应尽量做到“两两交替”。例:
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2、句中平仄基本规则
(1)“两两交替”规则
汉语两字词居多,3、4字词相对较少。对于两字词加上个别单字词组成的联句,句中平仄的基本规则包括:
1)单边平仄两两交替,同时可以“1、3、5不论”,但必须“2、4、6分明”。
2)避免在下联出现三平尾,大忌。
3)避免在5言联下联出现“仄平仄仄平”,7言联下联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被称为“孤平句”,大忌。
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也是禁忌)。
5)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平仄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1、3、5不论,2、4、6分明”可理解为单数位上的字可平可仄,偶数位上的字必须平仄交替。注意:此规则不包括3、5、7等单字数联的尾字。
例:
独生 子(平平 仄)
特种 兵(仄仄 平)
春来 眼际(平平 仄仄)
喜上 眉梢(仄仄 平平)
春促 山河 变(平仄 平平 仄)
人描 天地 新(平平 平仄 平)
冬去 山明 水秀(平仄 平平 仄仄)
春来 鸟语 花香(平平 仄仄 平平)
风似 剪刀 花似 锦(平仄 仄平 平仄 仄)
雨如 银线 柳如 烟(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三平尾”必须纠正。病例:
富随科技户
福伴文明家(平仄平平平,须将“文”换仄声字)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平平平仄平平平,须将“迎”换仄声字)
“孤平句”必须纠正。病例:
爆竹传吉语
腊梅吐异香(仄平仄仄平,须将“吐”或者“腊”换平声)
辉煌长创人财旺
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
“粘律”也必须纠正。病例:
风和曰丽花争艳
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粘律,此例应调整为“水绿山青”)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联句在朗读时基本上是两字一停顿,这就是“音步”或“节奏”的概念。每个节奏的重音是第2个字(称为节奏点)。“2、4、6分明”就是要求节奏点必须有平仄交替。
并非所有的两字词联句节奏点都在偶数位,例:
欣 文坛 喜溢
看 艺苑 花荣
经 世上 几番 风雨
看 人间 别样 春秋
这种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可以将第一个字的平仄忽略,只考察后面的双字词汇的平仄情况。如上面第一例应将后四字看成一个4言句,第二例将后面六字看成一个6言句。
(2)“节奏点交替”规则(非考核内容)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5个字的成语、成句,则无法做到两两交替,此时须将这些单字数的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在这种灵活的句式中,甚至三平尾也被允许。例:
小康 有望 老百姓 全凭 三个代表
大地 回春 新千年 更看 九州风云
“老百姓、三个代表”均为连续仄声,但属于不可换字的惯用词汇,此类联句中,“新千年、九州风云”这样的三连平(三平尾)也可以不计较。前四个字也可以看成一个节奏。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 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此例上联“社、资、于、断”有交替,但是下联的“右、摇”两个节奏点没有做到和上联相反,作为有专名、成句入联的特殊例子,仍然是允许的。
使用偶数位没有平仄交替的4字成语或惯用词时,可将整个词看成一个节奏。如上例的“三个代表、九州风云”。再例:
三吴明清 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 五湖四海
千载华夏 不二地 市肆双雄 来朋 万国九州
春夏秋冬 八百标兵 四十年 电波荧屏 荟锦绣
东西南北 数千志士 九万里 雄关漫道 铸辉煌
此例上联节奏点除联脚外,全是平声,这种情况极少见。在主题思想明确、词义表达通畅的情况下,也是允许的。应对这类联句的要点:对句节奏点和出句节奏点平仄严格做到相反,使整副联作的平仄求得整体平衡。
附:关于“平仄”问题的一个重要说明:
古汉语中有部分汉字的平仄归类和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平仄归类称为“古声”或“古韵”),因此在前人的对联作品中,有些字用“今声”(普通话)来判别是不合声律的。今天仍有使用古声创作对联的情况。近年在大部分正式征联大赛中,都允许使用古声。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并且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6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