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破缺”是事物差异性的方式,任何的对称性都一定存在对称性破缺。
于诗赋偶句或对联而言,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个论断呢?有人会说,“严对”之中也包含“对称性破缺”,这个我能认同。可是,假设有这样的偶句或对联作品:处处平仄对立,字字小类工对,上下比节奏、语流、词性、结构严谨一致。这时,它的“对称性破缺”在哪儿?
下面我们试从中宏观略为转向微观,来探讨“小类工对”的两个汉字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并回答好这个问题。
一.小类汉字的“同质性”
物以类聚,汉字亦然。
同质性,就是使汉字聚于某一类属的共同特质或属性。
《缥缃对类》等书籍中将汉字分为天文门、地理门、节令门、花木门、鸟兽门等等,就是基于这些汉字同属某一领域的特质而划分的。当然,这是分的大类。
“小类汉字”则因为更强的同质性而各归其属。
1.小类汉字具有鲜明的“同质性”
汉字细分类属从字义出发。“同质性”的核心在于含义。两个汉字之所以具备鲜明的“同质性”,在于其含义的相类(包括含义相同、相反、相对)。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结局;3、坚决、果敢;4、确实、的确;5、充实、饱足…
“花”和“果”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小类,在于含义“a和1”具备鲜明的同质性——都是“植物器官”。同时,含义“b和5”“d和3”也有较强的同质性。我们把这种含义组合叫做“工对义”。
很多字典上对绝大部分汉字的释义个数已经精细到两位数以上。如《汉典》对“花”字的释义就有22项。这就意味着“花”字至少属于22个精细的小类。
当然,大部分字典的释义尚不能缕分到与更精细的小类对等的层次。这还需要人为的根据知识和经验去区分。比如,“深”字,《汉典》、《百度百科》等尚未收录其“深圳”的含义。即使将来收录了,也无法精细到“位于大湾区的城市”这一注释。读者只能根据见闻和经验判断“深、港、澳”属于一个小类。
2.小类汉字“同质性”的特点
1)由最为相类的“工对义”所赋予
两个小类汉字的同质性,由其诸多“工对义”所共同赋予。但其同质性“最高指数”由最为相类的“工对义”所赋予。同质性越强,小类越精致。
含义相同、相反、相对的小类,同质性突出。除此之外的相类汉字,则视“工对义”的“趋同指数”而定。比如,“天”对“月、季、年、载”,其同质性要强于同样可以表时间的“节、点、卯、望”等。
2)具有鲜明的“圈子印记”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取向,将一些汉字划到了某一圈子。这些汉字也就新属于一个小类。该圈子的印记,也就成了该小类的同质性。
比如,“港澳台”的概述,使这三字都被赋予了“建国时未回归祖国怀抱,都实行或将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土”这一圈子印记。类似这样的小类,通常都是先被使用,被认同,后入字典。而字典并不完整描述其所在圈子的印记,故“依义定类”尚需人们自主去判断、去体味。
如果说“大类”是“汉字的村落”,那么,“小类”则是“汉字的家庭”或“汉字的朋友圈”。每个小家庭和朋友圈,总有它独特的文化,这就是“圈子印记”。有些“圈子印记”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3)易唤起审美愉悦感
人们在优秀的作品中看到精彩且工致的小类对仗,总能不自觉的被唤起审美愉悦感。这种美感的唤起本质上缘于两个小类汉字鲜明的同质性。
汉字小圈子的共同特质或属性,因为归一、趋同或相反、相对,带给读者齐整、均衡、匹敌、相当等观感,从而唤起审美愉悦。
二.小类汉字的“差异性”
互为小类的两个汉字,毕竟是汉字大家庭里不同的成员,所属圈子再小、气质再相近,必然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
1.小类汉字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正如不同的家庭成员,尽管血脉相连,却各有不同;不同的朋友圈志趣相投,亦各有差别,小类工对的汉字,不仅具有鲜明的同质性,也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根源在于汉字形音义的差别,核心是义项,并由此引发词句虚实、动静、气势等的鲜明差异性。
两个小类汉字的字形不一,读音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下面重点分析其“义项”的差异性。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结局;3、坚决、果敢;4、确实、的确;5、充实、饱足…
“花”和“果”除了“a和1”“b和5”“d和3”属于工对义,赋予两字鲜明的同质性,还各有其他诸多含义组合差别很大,不具备形成普通对仗的条件。我们叫它“不工义”组合。
即便是含义“a和1”这一“趋同指数”最高的工对义,都属于“植物器官”,带给人的体验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如所属季节、姿态、质地,及能引发的情感领域或联想空间,是有明显差别的。
即便是同义的汉字,如“说、云、言、语、呼、喊”,它们的工对义“同质性”如此之强,也依然有发声方式、语气、情感色彩、适用环境等的差别。
2.小类汉字“差异性”的特点
1)是偶句固有的“对称性破缺”之源
如果说,在中宏观视野下“非小类”对仗,以及平仄安排上的“对称性破缺”是人为可控的,人们总是在选择一定比例下的平衡关系,那么小类汉字天然的“差异性”,则是造就偶句中固有的、毋须人为去调控的“对称性破缺”之根源。
也就是说,即便是对仗规矩到极致的对联,也依然存在“对称性破缺”。
2)与“同质性”互为依存互相对立
没有小类工对汉字的“同质性”,其“差异性”就无从谈起。二者互为依存而又互相对立,如影随形。
这也就决定了“小类汉字”并非“满分的对仗”,而是指一个范畴。就如同射击比赛将靶板中央圆圈定为10环区,“小类汉字”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在比例上的差别,使得众多互为小类的汉字也有10.0-10.9环的差别。
3)赋予偶句“表现空间”和“张力”
如果对仗只有小类汉字的“同质性”,而无“差异性”,那作品就会成为彻底的死对,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
也就是说,正因为“差异性”的存在,任何两个小类汉字在文化的空域里,表现力和延展空间是有很大差别的。由字而词,由词而句,上下比才足以承担不同表意任务,富于表现力。
三.“同质性”为对仗之本
“编字不只,捶句皆双”(《史通·叙事篇》)。人们择字而造偶句,表面上相中的是同类的“字”,实际相中的是两个汉字的“同质性”。不管是小类对小类、大类对小类、大类对大类,还是邻对、宽对,都是被其一定程度的同质性所吸引。非如此,这俩就凑不到一起。
汉字的“同质性”是对仗时保证“对称性”的根本。诗赋偶句和对联,其“对称性”是鲜明特征,在与“对称性破缺”的矛盾中占主导地位,故一般选择“大类工”,局部追求“小类工”,以保证作品的整体对称性凸显,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树立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对偶中没有绝对的对称!而是在妥善处理好矛盾关系中保证对称性的主导地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为“对称性破缺”是美的破坏因子,一味强调“对称度”高指数,恨不得字字10.9环的价值取向,是不正确的。
四.“差异性”为活力之源
人们被小类汉字的“同质性”唤起审美愉悦感,是原始的、初级的审美体验。故历来创作偶句,追求“小类工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逐美之心。但若人们的认识仅止于此,也就停留在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遗憾的是,诗联界就长期处于这样的阶段。
科学界认为:“认识和描述对称性,仅仅是自然规律的表征。对称破缺才是深层密码的解读。”(《对称破缺的系统学研究》)
正因为即便是“最精致的小类汉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才赋予了其在表意、抒情、蕴理等方面拉开表现空间的自由度,由此,还在讲求意境、风格、气势等方面带来无限变化和张力,以及赋予作品无限活力,使之姿态纷呈。
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汉字“同质性”之外的“差异性”,偶句“对称性”作为主流之外的“对称性破缺”,并从艺术的高度来看待这一虽不能唤起“原初的审美愉悦感”但却是关乎美学层面更高追求之特性,方能逐步抵达艺术的深层。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8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