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语是什么东西
联语是什么东西?&—&—联语是律体的文字。它备具整齐律、参差律、次第律、抑扬律、反复律、当对律和重叠律。凡是中国诗篇底外形律,它无一不可以备具。所以单就外形而论,它实在可以说完全是诗的。
至于它底内容,虽然一部分是教训式的格言和颂扬式的谀词等,但是大部是写景和抒情的,合诗篇的内容一致。所以它总不出诗篇底范围,可以说是诗篇底一种。
它底特性,是形态、腔调和意义底两两对称,是中国所独有的。因为中国底语言,是孤立语,没有语尾底变化。中国底文字,是单音节而一个音只有一个形态的,所以可以作成整齐地对称的型式。在形态上,两停或两组相对,两停或两组的字数,一定是整齐的。在腔调上,两停或两组相与间,相当的各个字,大体是用抑音或扬音两两相对,至少是各停或各组末一字底抑扬,是严格地必须相对的。在意义上,两停或两组相与间,相当的各个位置上,常常是取意义相同的或相类的或相反的字,使它们两两相对。如果不是这样,那末,一定是在一停或一组中间,自己备具了相对的型式,所以有此例外了。
还有一个禁例,是在相对的两停或两组间,不凖有一个重出的字。说得明白点,就是前停或前组已经用过的字,后停或后组不凖再用(除有时前后两停或两组在相当的同一个位置上同用&“之&”字之类。)至于一停或一组底本身,可以用重出的字,但是前停或前组既然用了重出的字,后停或后组在相当的位置上,必须也用另一个重出的字去合它相对。不过有些特别的联语,两停或两组间在相当的同一个位置上,交互地使用重出的字,例如前停或前组底第二个字,重出于后停或后组底第四个字的位置上,同时使后停或后组底第二个字,也重出于前停或前组底第四个字的位置上,这样交互地重出,也是许可的。总之,联语是严格地使用整齐律和当对律的。
二、联语底起源和发展
向来以为联语是起源于宋代初年后蜀孟昶底&—&—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的桃符的。然而这不过是因为他只做一联,写在纸片上或木板上而黏贴或悬挂在门上,似乎最初正式地成为联语罢了。其实追溯它底真正的起源,实在起于六朝时萧齐永明年间沈约、王融、周颙、谢朓等确定四声,创为所谓永明体的诗文以后。
那时候的诗篇和骈文中,充满著联语。不过不是只做一联,而且抑扬律也不曾严格地使用罢了。到了唐代,正式的律诗、律赋和四六文形成以后,联语底使用律声,更是完备了。使用律声,作成联语的习惯,已经有了五六百年,到了宋初的孟昶,把它从律诗中提出来,单独地作成这么一联,黏贴或悬挂在门上,作为装饰品,是很自然的趋势。如果再追溯上去,东汉以后,文体渐渐由散趋骈,三国晋宋,诗篇也由散趋骈,其中包含著的联语,也是不少。而古代散体的诗文中,可以认为联语的,也随处可以摘取,不过不是有意识地严格地使用律声而作成联语,只是偶然的成就罢了。
孟昶底桃符,只是五言的。后来渐渐发展,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乃至数百言的长联都有了。这种发展,大约是从元明之间起的。相传明初的中山王徐达,曾经自己做成了一组前组的长联,悬赏征求后组。所以这时候就有长联了。明代中叶,因为世宗崇奉道教,又有所谓青词的,也是长联一类的东西。严嵩和徐阶之流,都是以善作青词得宠的。大约长联底形成,虽然由于联语自身底演进,但是合八股文也有多少的关系。因为八股文是以每两股两两对称的,也相当地使用律声的,不过不十分严格罢了。一般的八股文家,拿著做八股文的手段,移用到联语上来,长联自然很容易地形成了。
联语又有很短的。五言以下,四言联是常见的。至于三言的,二言的,大概都不是黏贴或悬挂的,而只是表现工巧的技术,并且有时带著滑稽游戏的性质,以作谈助的。这也是后来的发展。但像温庭筠底以&“金步摇&”对&“玉条脱&”,唐代也已经有这一类的联语了。
清代盛行的诗钟,大都是七言的,不论是嵌珠格或笼纱格,也都是联语底一种。
以上载《当代诗文》1929年创刊号32-36页,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67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