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联家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生平简介
鸿章(1823-1901),清末重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仪叟,号子黻、渐甫,安徽省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抵抗太平军,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讲求经世之学。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同治元年)率淮军调上海,自成一军,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进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1863年至1864年和湘军,伙同“常胜军”屠杀太平军,攻取苏州、常州等地,镇压了太平天国。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67年至1868年间,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今河北)、山东间镇压了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后又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卸直督任。从19世纪60年代起标标榜“自强”、“求富”,相继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渝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事业,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主张妥协、委曲求全的方针,多次充当清王朝全权代表,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许多卖国条约:1876年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覆没,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6年至1900年间任两广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