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旧称楹联,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名。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古文分为两种--散文和韵文,对联属于韵文,被誉为“诗中之诗”。后面我们将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作详细的讲解。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上面的例子除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外,另两例都不能完全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我们再举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句和对句不但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上句“大漠孤烟直”是“仄仄平平仄”,与下句“长河落日圆”的“平平仄仄平”不是刚好对立吗?这就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了。五言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不平仄严明、对仗工整。对联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联的平仄可以有一点变通,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碰到单数字,平仄可以放松要求,上联是平声,下联也可以对平声,仄声亦然。但逢双的数字必须从严。这算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不必太受拘束。例如上面的例子,首字就是平平相对。我们再举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家忧乐注心头
仄平平平仄平平
除第一字和第三字外,其他都是平仄相对,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可以这样说,凡是名联,基本上都能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我们的例子中发现对联在音韵方面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又是一条定律,轻易不能违反的。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
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给我们立下了平仄的规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响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什么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谈谈汉语的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一个叫朱异的文人:“你们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大拍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这里,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这四声中,最易混淆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考是平、上、去、上,没有入声,让梁武帝感到迷惑,可见当时许多人也分不清何为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在发音时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以至出声短促的那一种。其实在粤语和潮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入声。我们知道,普通话的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而入声字发音时,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比如“积极负责”四个字,按普通话的读法,只有负是去声,积为阴平,极和责都为阳平,但在旧四声中,“积”“极”和“责”这三个字全是入声。我们把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作了一个统计,大家可以琢磨其中的规律: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粤语、闽南语和潮汕方言保留了入声,我们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用普通话读古诗或对联,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把那些变成了平声的入声字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其实这种变通的经验我们大家都有过。记得小学时学杜牧的《山行》,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XIE)就被老师教我们读成了XIA,为的是要和下面的“家”和“花”押韵。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基本上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我们可以分得清。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
又如《观刈麦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才不感到别扭。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关于入声,似乎讲得太多。我们在这里想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对联须讲平仄,这是无可怀疑的。问题是多数人忽视了这一点。报纸上引用的许多对联都不讲平仄,这是一种误导。只要分析一下那些名联,包括现代名人如毛泽东等人的对联作品,我们会发现,都是非常讲究平仄的。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谈谈对联试题。今年广东中、高考同时出现对联题,与此同时,兄弟省市的对联题也多了起来,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动向,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注意。相对来说,广东高考题比中考简单,学生容易下手,这里不多作讨论。中考题给出的也是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有一个学生对“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出场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实他这个答案是不能拿分的。抛开前面的“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很明显,师生二人都没有看出“巧 ”字的机关所在。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把它改成“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这就涉及到语言的运用了。命题者给出了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广东的这道对联题出得牵强,有为难学生之嫌。我们来看看南京的对联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以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对燕子矶 朝天宫对阅江楼 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 ,莫愁湖对 ,
总统府对 。
这样的题,既让多数学生能做,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多好!我们的对联教学,可以从这里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以便产生兴趣。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着“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格律先义后音、”的原则。比如有学生住在“白沙陇”,我便以“白沙陇”出题。学生出能以地名作对,有对“金叶园”的,有对“黄泥沟”的。然后我又以“月照白沙陇”出题,学生便对出了“春回金叶园”“日出红海湾”等佳对。可见只要引导正确,假以时日,学生是能够学好对联的。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7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