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细节之美,从中可以摸寻出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痕迹。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川大博士生导师周裕锴是楹联的爱好者,曾在塔子山公园,写过楹联“九天楼记”。他认为,如今在网络上流行的对子,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楹联。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起源很早,体现了语言学文学的能力。要学习古代文学,须得学习楹联。
招研究生中文系先考“对对子”
楹联通俗的说法叫“对对子”。它不仅要求平仄、对称,还讲究辞藻修饰、典故掌握。在古代,这是文人的一项基本功。而在现代,一些中文学院的老师们也将“对对子”作为比拼文采的一种方式。
“为了检验中文系学生的文学涵养,一些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甚至会出一个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周裕锴告诉记者,学习古代文学,须得学习楹联,否则算不及格。对现代人来说,对对子并不简单,特别是要求当场答题,考验的是多方面文学知识。以前陈寅恪先生招研究生就要求学生对对子,对对子的好坏体现了语言学文学的能力。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对子,对平仄的要求已不严格,非常世俗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楹联。
周裕锴认为,不一定所有的对子都能挂到楹联上,楹联一定要考虑几个主题。例如,望江楼公园中的吟诗楼楹联: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环肥燕瘦几个红颜成薄幸,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高歌。吟诗楼是薛涛的楼,所以楹联上一定要有美人,用美人来跟她做一个对比,所以有肥环瘦燕;另外吟诗楼同时又要吟诗,所以下联说到放酣歌,喝了酒面对名笺,就写下此楹联。
写景楹联重在空间与时间对称
楹联的种类有很多。例如,春联只适合于节日,贴在门上,过一段时间会换。挽联适用于人去世,一般书写于纸上,不用雕刻。而雕刻于建筑物上的楹联是一个永久性、纪念性的东西,内容一般为写景、纪念名人,或是记述生平事迹。它不是临时的喜怒哀乐,一般都带有一种怀古的情绪。
写景楹联的数量较多。它的上下联一般由时间和空间两部分对称组成。例如,云南昆明有一个大观楼,其上刻有楹联,上联表示空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下联表示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还有一种楹联叫集聚。它不是作者原创,而是用古人的诗词巧妙地结合而成。这种楹联数量不多。例如,在青城山天师洞,有一个大家平时难以注意到的楹联,上联是“五岳寻仙不辞远”,这是李白的诗,下联是杜甫的诗“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仙配诗圣。再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有人就用李白的诗“与尔同消万古愁”配对。
纪事楹联大户人家用来彰显家世
楹联在不同地方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周裕锴曾在云南的剑川古镇见过一种楹联,那里的人去世之后,当地人要守丧三年,期间大门上都会贴着对联,外人通过对联纸的颜色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去世了几年。一般情况下,第一年用白纸,到第三年变成红纸。
另外,有些历史悠久的庭院大门也会刻有楹联。周裕锴回忆自己在一次旅行途中,曾遇到一户人家住在一所老宅里,其大门上刻有一副明朝时代留下来的楹联,内容皆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家人典故。“我一看就知道,这家人姓‘张’。虽然全文上下皆没有出现“张”字,却句句珠玑,用历史上有名的‘张’姓宰相、大臣等文学才华很高一类人的典故来衬托出家世的显赫。”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4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