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趣谈作文
对联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大家知道对联趣谈的作文怎么写吗?下面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趣谈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中国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对联”无疑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古代文人就是将对“对联”来显示自己水平的高低。民间也把“对联”广泛地用在生活中:春节贴“春联”;喜事有“喜联”;丧事有“丧联”;有的就连招聘女婿也要采用对“对联”的形式。在不少文学作品和戏剧里都有关于对“对联”的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的“举手推开窗前月”,如果不是大舅子苏东波暗中提示,把石子投入井水中。秦少游就难以回答上“投石冲破井中天”,也别想入洞房了。
要说对“对联”真正好的,我倒真佩服“诗圣”杜甫。你看他的诗绝对在“对仗”上工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太绝妙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数字,没有一点的含混。
为什么,古代的诗人们能对得这么好?原来,在读书时就有一“对课”。具体是什么我也弄不太清楚,不过听说有一本书叫做“十三韵”,其中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据说这就是学会“对仗”的基础。
关于对“对联”的趣事,倒是听过一些:
有一个故事讲,王安石去考举人,路途上碰到一家员外家在招亲。只见门口挂一“走马灯”,墙上有一上联:“走马灯 灯走马 灯灭马停步”。告示上说,谁能对出下联就可招为女婿。王安石看过,觉得很有意思,但因为着急赶考,就抄下来,继续赶路了。巧得是,在考场上卷子发下来,竟有一下联要求对“上联”。这下联是“飞虎旗 旗飞虎 旗卷虎隐身”。王安石一看,大喜,马上把路上拣来的“上联”写上了。
考完试,归途中,王安石又用这幅“下联”去招了亲。正在大办喜事时,报子来报,王安石中举。王安石大喜,挥笔写下了“双喜字”,据说现在广为流传的“双喜字”就是王安石留下来的。
当然这都是杜撰来的,大概当初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人,用此来糟改他吧!
清朝“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赏,光绪帝要亲自召见康有为。康有为也因此名声大振,但有不少人对他看不起。
话说这一日,康有为从家乡广东海南县一路风尘赶往北京,路过安徽某县,县里住着一位退休在家的朝廷某大臣。康有为就特意去拜访并问计于他。不想这个老人对康有为很不肖,认为康有为没什么真才实学,打算难上一难。康有为到后,老人站在房间的台阶上张口出了一幅上联:
“四水江第一 四方南第二 先生来江南 可是第一 可是第二”。
老人将一幅刁钻的对联来考验康有为。这幅对联的第一句是“四水江第一”,“四水”就是“江河湖海”,“江”占在第一位。第二句“四方南第二”。“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南”占在第二位上。第三句“先生来江南”,尊你一声先生,你来自“江南”,这“江南’二字又与第一、二句的“江”和“南”相对应,实在是妙。而最后是问话:“可是第一 可是第二”。不但把问题提出来,而且又对应了前面的第一和第二。这幅上联可为刁钻,尤其是如果你称自己是第一,则被认为自大,目无他人。称第二则被认为你甘拜下风。
但康有为既然敢“公车上书”,也不是等闲之辈,马上答出下联:“三教儒居前 三才人居后 小子本儒人 不敢居前 不敢居后”。“三教”既是“儒、释、道”,“儒”是“居前”的。“三才”既“天、地、人”,“人”当然“居后”。自称“小子”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说自己是“儒人”(读书人),不敢“居前”也不敢“居后”。回答的简直是滴水不漏,“对仗”尤其工整。并且用不敢“居前”和“居后”来化解了“第一”和“第二”的刁钻问题,表现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表示了对老人的尊敬。于是,老人大喜,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康有为进屋,俸为上宾。
在民国期间的1937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有一次来到江苏无锡,登上无锡的锡山,一时有感出了一幅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一时成为绝对,无人能对上来。八年后,著名记者范长江随同陈毅到江苏天长县采访。范突然来了灵感,将阎锡山的上联对出:“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称:“妙!才子也!”
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人出了两幅对联。一幅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正读、逆读都一样,也一时无人可对。而另一幅是:“妙人儿倪家少女”。此联更绝,“妙”拆开是“少女”,“人儿”合起来是“倪”。到哪里去找合适的词呀?更是无人能对。
据说前一句后来有人对上了,而后一句至今无人以对,你是否要试一试?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01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